来源:安徽特教学会 发布日期:2025-04-21 09:46:41 作者: 阅读:
为推进中国教育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中国教育学会章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推动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国基础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成为“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中国教育学会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作出新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建会四十多年来,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在历届理事会带领下,学会坚持正确办会方向,始终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始终以学术繁荣为根本要务,始终以建会初心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教改实验、咨询服务等工作,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学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等各项学术活动形成品牌,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与优秀获奖成果推广应用有序开展,基础教育领域课题组织、期刊宣传与学术研究日益深入,战线影响力、引领力不断增强。积极拓展服务基础教育有效抓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航计划”高质量启动,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深受好评,《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获得批准,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长综合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印发,教改实验区建设渐显实效,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学会迁址后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秘书处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会内部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学会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这为“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学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肩负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面对“努力打造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的新要求,“十四五”时期的学会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战略空间,同时也面临发展短板和新的挑战:一是学会正在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明显存在着学术平台大但智库作用不显著的短板,专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二是学会活动在基础教育战线有广泛的影响,但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不够丰富;三是学会积聚的专家力量和人才队伍丰厚,但作用发挥不够、新秀培育不够,组织力尚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学会整体的平台优势、品牌优势、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空间巨大。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学会将努力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汇聚新优势,拓展新空间,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服务中心大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为目标,发挥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础教育战线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发挥学会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好服务教育决策,更好服务一线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创新,加快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记“国之大者”对学会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坚持把党中央方针政策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的举措、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坚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作为平台型学会组织的立会根基,切实做好“两个服务”。以服务教育决策为龙头,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部党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学术研究成果;以服务一线实践为主体,主动面向基础教育主战场,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引领一线,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贴近师生,深度参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研创新、评价创新,更好服务一线教师和学校。
坚持加强学术能力建设。把学术作为学会的生命线,把创新作为学会的活力源,促进学会学术创新、学术传播、学术繁荣。用好学术的力量、研究的力量、群众性教科研的力量,引领学校发展和校长、教师专业成长。把学术平台建设好,把专家智慧凝聚好,学会搭台,专家唱戏,让学会成为教师之家、校长之家、专家之家,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成长摇篮。
坚持加强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学术组织发展规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学会自身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工作体系,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政社分开、依法规范、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通过健全联动服务机制、学术引领机制、协同运行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提升学会分支机构组织力和学会系统协同力。培育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打造政治过硬、专业过硬、作风过硬的专兼结合的学会干部人才队伍。